2月20日下午1点,突然接到伊利的电话。 他抽泣着告诉我,他妻子的身体很不好,估计活不了多久了。 脑袋嗡嗡作响,还牵挂在北京疫情中的心突然提到了喉咙,泪水涌了上来,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对伊莉说什么。 几个小时后,噩耗传来开心辞典题库,我的恩师黄鸿森先生去世了。
老师来了,被中学生顶礼膜拜。
我是因为加入了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而爱上了黄老师。 中学还没毕业,我就受到了“文化大革命”的打击。 我下乡插队,在工厂打工谋生。 转眼间就过去了将近六年。 直到1978年进入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,我才觉得自己有了一份可以依靠的事业,有了一份真正值得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。
黄宏森
当时,我似乎是利用课余时间在北工大函授了三年,但工作需要与自身能力的巨大差距还是让我焦虑不已。 一种对知识和素质提升的渴望时常涌上心头。 不过,我很幸运。 出版社的领导和朋友中不乏著名学者,这就导致了很多讨要好处的机会。 其中,翻译家、词典编纂者黄宏森先生的殷切教学一直使我受益匪浅。 我从心底里相信他是我最尊敬、最敬爱的老师。 .
黄先生1921年出生于江苏瑞安,自幼丧父,中学毕业后只好当学徒。 抗清战争时期,任《浙江晚报》等多家报刊特约记者,从事抗日救亡活动。 抗战胜利后,在北京《大众晚报》、《自由高峰报》任记者,并为大公报、经济周刊、金融时报等报刊撰写经济问题通讯和时评文章。审查和观察。
解放后,黄先生从华中新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从事数据工作。 谁料好景不长,被冤屈三年(十一届一中全会后平反,法院判决:撤销原判,他被无罪释放)。 在狱中,他参与翻译了《苏联百科全书》和《简明经济学辞典》,主持翻译了《政治辞典》。 入狱后,在南京翻译社当翻译。 翻译、主编《世界约会史》、《近代史》、《古巴地理》等著作。 其后翻译、校对《欧文文集》、《圣南门学说释译》、《自然政治论》、《黑格尔批判传》、《国家制度与无政府状态》等多部学术专着和词典, 《神话辞典》。
1979年6月,黄先生到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工作。 十几年来,他仿佛根本就没有休息过,接连做着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工作。 其主编的《中国天文大百科全书》卷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的第一示范卷,随后参加了第一版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《环境科学》、《矿冶》、《力学》 《交通运输》、《建筑·风景·城市规划》等专着的编辑工作审阅了其他20余部专着的部分稿件。 还参与了《全书》编辑主题的制定工作。 这些创造性劳动所涉及的智慧和艰辛可想而知。
在第一版即将出版时,他转而对第一版已出版的部分学术著作进行督导和总结,编纂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百科全书——《黑龙江大百科全书》。 后参与编纂各类百科全书,包括综合性百科全书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(第二版)、地方性百科全书《北京大百科全书》、《澳门大百科全书》等,专业百科全书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等。中华人民共和国百科全书、中国湿地百科全书、京剧百科全书等,以及多部美国百科全书的译编。 正如他自己所说,“编写百科全书,是解决一个问题在中国的第一次,在编写一本书的过程中,不可避免地要看到、听到、思考、讨论、记忆和描述”。 业余时间,他撰写了《百科全书编纂探索》和《回顾与展望——百科全书编纂思想》两部探讨百科全书编纂理论与实践的专着。
黄先生为出版社编辑、审稿人,中国字典学会百科全书专业委员会顾问,各类辞书、报刊特约审稿人、顾问或专栏作家。 他没有采纳那些专项合同的工作思路和方法,出版了《报刊差错记》、《报刊纠错实例》、《文章医案》等专着。
黄先生在年事已高完全下班后,依然关心着出版社的点点滴滴,关注着变革浪潮中民族出版业的发展。 他越来越专注于百科全书和词典编纂理论,报刊语言文字的使用规范。 九十高龄继续创作,着有《近代辞书远眺记》和《百科全书编修》两部专着。 正如词典学会在其讣告中所说,先生“为中国词典事业做出了独特的贡献”。
出版界大师徐世古先生看完黄先生的文章后,用16个字对黄先生进行了称赞,称赞他是“眼光如炬,细心如发,博学通才,模范编辑” ”。 出版界领导称先生为“虽非大官,却是大儒”。 黄先生此评当之无愧,2008年,黄先生被选为汉语词典事业终身成就奖——汉语词典编纂者的最高奖项。
记得1982年,我调到《环境科学》编卷组,从事编书阶段的文字处理工作,得以与黄老师一起编书。 在此之前,我还在做《物理学》卷的一些子学科的选编、起草和初审,并没有一句一句地审稿子。 来到环境组,面对成堆的稿件,如何去重填空,如何润色文字,如何统一术语和数字,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。 修改稿件时,我经常看不到别人。 我注意错误的句子和拼写错误,而忽略数字的使用。 我注重层级结构而忘记解决项目之间的矛盾。 三天的工作,收获不多,问题也不少。 可能是黄老师看我不差,还在努力,就说:我看看你修改的稿子,改好了你再看看,好吗? ? 就这样,我和黄老师“合作”了相当长的时间。 想想黄老师的修改稿,就好像在上编辑商务课。 他只是不经意地改了一两句话,就会使整篇稿子顺利进行; 层级的调整和标题的权衡,使词条的结构更加严谨; 错句、错别字都逃不过黄老师的眼睛。 除此之外,有时候他还会附上一段说明改动的原因。 他经常告诉我,编辑每改一个字都要经得起质疑。 他那炽热的眼神,缜密的思考,朴实的文字让我敬佩,也让我学到了很多。 黄先生经常谦虚地说自己是“科学文盲”,但他提出的学术问题关键在于他的见解,令编辑乃至学科专家佩服。 我问他怎么做。 我不记得他回答的原话了。 大致意思就是一篇好文章的内容一定要有清晰的逻辑关系。 是作者表达不准确,所以作者本人并没有完全松开知识的真正含义,所以这些手稿的编辑必须注意。 有时候我的稿子改错了,黄老师会帮我分析为什么这次改的这么好,有什么好。
在编辑彩图说明时,黄老师耐心地教我整理图片标题,并教我区分图片标题和文字中的注释,为需要编辑的图片做准备彩色图片目录。 他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,走一步看两步的工作方法,也让我受益匪浅。
《环境科学》的卷发排完后,我和黄老师就分开了。 我去了地学系,黄老师还在理工系。 无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,我都会向黄老师请教。 直到他90岁退休在家,依然如此。一个词的用法,一个词组的变化,一段历史动乱的来龙去脉,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,一个曲子的分合汉语拼音等等,先生真是有求必应,不会因为问题幼稚可笑而拒绝。 有时候不是我得到答案后举一反三,而是黄老师发现我也有类似的问题需要注意,所以故意提醒我注意。 为了让我从理论的角度看待那些写作问题,他不停地给我推荐好书,送我好书。 经常阅读卢书祥先生主编的《现代汉语八百字》、林随芳先生主编的《标点符号的学习与运用》、《古籍索引总论》、《新华拼音词典》 、《新华新成语词典》等,都是先生献给我的,其实,献给我的还有先生自己的专着和专着。 他在阅读中获得了经验,想到了一个常见句子错误的原因,新的文章出现在报纸上。 他看到我就告诉我,问我的想法,鼓励我写文章。 我经常说我工作太忙,耽误了写作,但我丈夫并不怪我,上次见面他还会和我聊其他话题。
黄先生是寻寻圣人。 他总是慢慢地教我这样的中学生,没有丝毫的傲慢。 这让我告诉我丈夫我不想对别人说的话,即使是对我的家人。 记得三十七年前,我的好同事科技部物理组焦安超意外离世。 那时,我正在父亲家休丧假。 那时,我丈夫的房子离我母亲的房子不远。 我想也没想就搬到了老公家,含着泪,比划着把我们的往事告诉了他。 先生只是静静地听着。 为了安抚我,他翻出解放前先生发表的《大公报》等文章的剪报,讲述了他半生的艰辛经历。 这让我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,我觉得以后如果能像我先生一样继续奋发向上,取得这样的成绩该多好。
我的老家是山东宁海,和老公是大亲戚,但从来没有在广东生活过。 闲暇之余,我喜欢听先生兴致勃勃地讲述家乡瑞安的文人轶事、风土人情和典故,深感他的言语中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。 甜甜先生给了我一篇阮立成署名的文章《娄士仪的夏天》,说是他回老家看望老友时,受老友托转给我的。 细读才知道,1930年代他的妻子楼世仪被关押在北京中央军事看守所时,阮立成是一名看守,亲眼目睹了母亲在狱中不屈不挠的表现。 母亲去世后,他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他的经历。 母亲被打成“汉奸”的错案,“文革”后已被组织平反,但这篇文章是普通人对母亲的褒奖,意义不同。 当王老师把文章递给我的时候开心辞典题库,我被他慈祥的脸庞感动了,忍不住说了声谢谢,谢谢。
黄先生不是唯一一个这样对我的人。 他也很关心社团里的其他同学,尤其是低年级的同学。 为提高青年编辑的业务水平,出版社经常组织专业培训和讲座。 王老师多次教我们百科选文的原则,如何判断词条的可用性,如何修改稿件,如何确定词条的定义或定性表达,成语和引文的使用等等,以及其他工作中的常见问题。 他很负责,不仅请教,还应试。 看到年轻人的进步,他发自内心地高兴; 他对不负责任的修改不以为然,甚至有一次晕倒了。
你遇到过这样的老师吗? 有这样的老师,你能不敬爱他吗? 现在老公不在了,但因为疫情,我也不能再送他了。 我唯一能为他做的,就是把他对我的恩情写下来,以寄托我的怀念。
(本文作者楼穗由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审校)
专业资料网:建议开通SVIP超级会员更划算,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(正版自考网课除外)
1.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,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!
2.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,助力考生上岸!
3.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自考经验或案例,可在后台编辑,经审核后发布在“专业资料网”,有下载币奖励哦!
4.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,可能含有水印,介意者请勿下载!
5.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、失效或广告,请联系客服处理!
6.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,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!
7. 星光不问赶路人,岁月不负有心人,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!